主页 > imtoken2022官网版 > “后以太坊1.0”众生:DeFi拥堵,突破Layer2

“后以太坊1.0”众生:DeFi拥堵,突破Layer2

imtoken2022官网版 2023-05-20 07:53:44

星火矿池挖以太坊_sitechainnode.com 以太坊矿池算力_富矿以太坊矿池

星火矿池挖以太坊_富矿以太坊矿池_sitechainnode.com 以太坊矿池算力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后ETH1.0时代”。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ETH1.0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唯有 DeFi 应用,才将其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难以忍受的拥堵。 然而,孕育了数年的ETH2.0却迟迟未能诞生。 在这种情况下,以太坊上的应用将何去何从? Layer2能否成为一时的救星? 为此,我们邀请了MakerDAO中国区负责人潘超、以太坊爱好者主编阿健、dForce创始人闵道、星火矿池首席研究员苗叔,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sitechainnode.com 以太坊矿池算力_星火矿池挖以太坊_富矿以太坊矿池

出品:碳链价值编辑部 来源:碳链价值(ID:cc-value)

Q1:您如何看待以太坊的拥堵问题? 对DeFi应用带来什么影响? 会不会导致用户从以太坊网络迁移到波场、波卡等其他公链?

潘超:gas费其实是以太坊网络上的一种经济活动。 网络根据Gas费的多少,以价格的形式对上述活动进行限制和平衡。 但是以太坊上的gas fee是没有监管的,或者说其实是很盲目的,因为它没有为上述经济行为的内容定价,而是一视同仁。

这就导致了整个流动性挖矿,最后变成了一个非常倾向于大资本的游戏。 因为对于大资本来说,它的资金量很大,参与游戏所需要的gas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还能获得非常大的回报和补贴。 但是对于小用户来说,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其实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虽然我们看到很多流动性挖矿被标榜为公平的概念,但实际上是极不公平的。 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资本主义”。 决定游戏胜负的唯一因素就是首都的大小。

下一步是创造一个更有趣,但不是每个人都想看到的场景。 流动性挖矿的火爆让很多中心化交易所都上线了这些代币——毕竟他们也害怕失去客户。 但实际结果是,资本大方可以利用资金成本优势,在 DeFi 上获得挖矿收益和补贴。 但对于小资本方和小用户来说,参与游戏唯一经济的方式就是在那些中心化交易所购买代币。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但又很现实的情况:DeFi 的流动性挖矿完全向大资金倾斜。

对于很多做DeFi应用的项目方来说,我想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为DeFi最初的愿景是普惠金融、开放金融,就是降低门槛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 然而,由于流动性挖矿的出现,这一愿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我觉得DeFi或者说流动性挖矿未来一定要做出一些改变,引入一些机制来限制这些大资本方,从而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这样的博弈不会继续下去。

阿健:从表面上看,高昂的 Gas 价格确实会导致用户迁移到其他链上玩音乐跳舞,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但我想问:然后呢? 这些用户真的会转化为其他链的长期用户吗? 还是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趁着还有一波炒作,去别的连锁玩玩? 或者更极端一点,用户对链的使用是非此即彼? 他们只会选一个吗? 还是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义气,哪里好玩就去哪里?

我认为从表面上看,这个市场是由用户主导的。 你不需要把你的资金交给任何人,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 但实际上,这仍然是创作者说了算的市场。 也就是说,大家其实手里都有资金,然后就想找个地方投资。 关键是创造一个他可以投入资金的环境。 那么哪家连锁店能不断地迸发出这种创意,能够不断地创造出这种用户溢出效应,哪家连锁店就永远不用担心没有用户了。 大家想一想,以太坊拥堵的抱怨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以太坊的用户并没有减少。

所以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我觉得目前DeFi和以太坊生态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并不是gas成本。 我觉得更大的问题是这个生态中总会有一些参与者。 他们会透支行业的声誉,透支大家对行业的期望,破坏行业的声誉,进而从中获利。 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也许我们需要形成更强的行业自律,或者有更好的社区文化来改变这一点。 否则,我们看到的总是一些引发炒作的应用。 把那些培养时间较长、基础设施比较稳定的应用挤掉,其实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Mindao:我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以太坊为什么拥堵? 我认为这是问题的核心。 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北上广深这么拥堵,但很多人逃离北上广深又回到了这些核心城市?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Tron或者EOS上不堵车是因为上面的应用不多,但是没必要堵车,就像路上车少一样,当然不堵车了.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 大家都知道以太坊整个DeFi有几十上百个building block,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以太坊最近突然拥堵了。 事实上,积木已经达到了这种规模,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至少有数百万种可能性。 积木之间的可组合性爆发后,是一个指数级DeFi积木的演进和进化。

所以这也是以太坊近期拥堵的基础设施层面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DeFi到了这个阶段,所有的积木都搭好了,然后大家就可以玩各种组合,就像乐高积木一样,你玩各种组合,然后把组合叠在上面。

在以太坊如此拥堵的情况下,其他新链是否有可能抢占一些细分赛道? 我觉得完全有可能。 包括我们过去通过以太坊上的稳定币来支付工资。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考虑其他选择,包括交易所波场的 USDT,因为它的手续费真的很低。

可以想象,如果在发工资的时候每笔交易手续费都是10美元,甚至70美元,那场面本身就很讽刺。 我们知道,区块链最早的一个口号就是做小微支付、低成本支付。 但现在看来,区块链支付应该是小额转账成本最高的支付方式之一。 所以我觉得其他公链在细分领域肯定有机会去做。 当然,更现实的做法是,其他公链可能会帮助以太坊在二层网络层面实现一些扩展需求。

我认为其他构建块或其他 DeFi 很难在短时间内从以太坊迁移出去。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比如我们DForce做这些协议,其实很多都是依赖底层来构建的。 如果我去一个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新链,我该如何构建这个构建块? 我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大多数公链来说,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对于TRON、Cosmos等生态比较丰富的公链来说,如果能够做到初始冷启动,我觉得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另外,我觉得在大家看到今年DeFi的火爆之后,又一批高潜力的竞争者开始进入公链领域。 我认为这可能会从以太坊的 DeFi 中窃取一些流量。 比如Binance的智能链,FTX的DEX的Sonala链,包括火币,也在DeFi公链上布局。

中心化交易所自己做DeFi。 我认为它很有可能会抢走其他公链的市场。 因为交易所公链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资产冷启动非常容易。 例如,Binance 可以在一夜之间将所有 50 或 60 种资产转移到它的智能链上,然后你就拥有了基本的构建块。 多做几个核心协议,包括AMM和借贷。 有了基本的积木,我觉得未来的创业者搭建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我认为在DeFi公链领域,交易所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今年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尤其是现在交易所很聪明,不搞自主技术,很多直接走以太坊100%兼容的路线,所以这是大众竞争的一个非常大的变数今年连锁领域。

Q2:以太坊拥堵问题如此突出,请问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立马解决以太坊拥堵问题? 之前社区热议的Layer 2方案能否实现?

喵叔: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以太坊的拥堵问题是什么。

如果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以太坊从2018年开始就是一条非常拥堵的链,因为在打包每个区块的时候,gas limit的使用会比较满,都在80%中~ 100%范围内,没有空斋或无法处理的交易。

但是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没有这么明显的感受呢? 我认为主要是我们打包的紧迫感没有那么强烈。 Mindao 老师前面提到,DeFi 积木的可组合性在当前的流动性挖矿中得到了放大和爆发。 它拥有数以万计的组合,甚至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玩家或用户在以太坊上参与交易时,其目的与去年甚至两个月前预期达到的目的不同。

比如上个月我可能只是给朋友转了一笔USDT,或者干脆调用一个Compond抵押合约,或者在AAVE上贷款,或者在Maker上抵押一些Dai。 对于这种行为,我不会那么着急。 我会觉得等两个区块,三个区块,甚至说发完交易我就去吃饭。 我只需要回来重新坐在电脑前,打开我的钱包,看到交易被打包了。 它奏效了,我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最近的流动性挖矿带来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极高年化率,而且所有的收益都是秒算的,不是块算的。 没有人愿意错过每年几万年的利润,所以大家会非常踊跃参与,而且还会有同一条车道,不想排队想付费跳槽在队列中。

所以我们在定义以太坊拥堵的时候,还要看到有那么多人想要做更快的交易,想要完成更复杂的合约调用,想要先完成自己的交易。 这个时候,我们现在看到的gas price就上涨了,形成了一个普通用户的转账成本非常高的情况。 我们称这种情况为以太坊拥堵。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种拥堵现象是否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 其实拍拍脑袋会很直观,就是既然车道很堵,那我就加宽车道,比如扩大block size。 但是扩大车道是有代价的。 这个成本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以太坊共识的整体安全性; 此外,这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那么就会引出下一个问题:社区目前正在讨论的layer 2方案能否解决摆在我们面前这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Layer 2 解决方案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其实技术实践方案已经有很多种了。 就说像roll up这样的解决方案吧,他们已经演变成4种或者更多的方法了。 有一些专注于在第二层网络中完成合约,但它可能会放弃用户隐私。 像 zk-SNARK 这样的方案是在隐私的前提下,使用零知识证明完成链下交易,然后向一级网络提交一个证明。 这样的方案会有一个短期的瓶颈,就是我们在二层网络上能做的会比较有限。

但至少目前,我认为Layer 2的各种方案从可用性到完成简单的传输都是可行的,至少在技术上是可以尝试和使用的。 我们也看到在国内其实也有一些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他们正在尝试做这件事,而且已经在实际运营中了。

那么我再问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看到了以太坊本身的拥堵现象,同时又面临这么多的选择,那么阻碍我们推进这件事情的阻力在哪里呢?

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相关性。 一是目前大部分资产都在一级网络上,各种用户合约的逻辑也在一级网络上。 所以在引入二层网络的时候,直接解决传输拥塞似乎更简单。 但是如果想用二层网络来解决目前流动性挖矿的拥堵问题,那就比较难了,因为会涉及到各种合约是否需要迁移到二层网络。 比如我可以在二层网络抵押,我想用以太坊借出稳定币,我想用我的稳定币参与dForce的流动性挖矿,那我怎么同时平衡这两个东西。

同时,如果每个应用都运行在自己的二层网络上,也会带来下一个问题:每个应用都在使用自己的二层网络来提速,那么相互之间的可组合性怎么办呢? 这也将成为阻碍进一步创新或进一步组合可能性的瓶颈。

说了这么多,我目前的结论是:首先,没有一个即时的、具体的方法可以让以太坊解决这个拥堵现象,或者说没有一个即时的方法可以实施。 其次,许多第 2 层解决方案在技术上已经准备就绪。 其实施的障碍之一是各种应用门户之间的协议和利益分配问题; 同时,也是如何选择和判断各个方案优劣的问题。

阿健:敏道老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为什么北京人不愿意去雄安? 雄安有那么好玩吗? 雄安有什么有趣的人吗? 雄安有我在北京能享受到的所有基础设施、便利和乐趣吗? 明显不是。 所以才这么堵,北京的每条地铁线都挤满了人,但大家还是愿意留在这里。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需要的,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

虽然目前的Layer 2解决方案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要做到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足够多的运营商参与,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像喵叔说的几个解决办法,其实我个人是很推荐大家去尝试一下的。 Loopring 等交易所已经推出了二层网络,Uniswap 和 dYdX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正在计划迁移到二层网络。 它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大家可以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就像你尝试不同的 DeFi 应用一样,尝试 Layer 2 解决方案。

另外,我们不妨想一想:以太坊拥堵是不是问题? 如果是问题,能否解决? 如果短期内看起来不像解决方案,那么从长远来看是否有解决方案?

其实只要大家有强烈的需求,只要你想继续扩大以太坊的用户群,比如增加几百倍,但是你期望Gas费保持低位,这是不现实的。 作为全球共识,以太坊本身是有成本的,它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这个价格并不是说给你提供全球共识的人不道德,或者他不愿意,而是客观因素决定的。 正如喵叔所说,区块链本身的结构是不能无限扩展的星火矿池挖以太坊,否则你的网络就会陷入中心化。

另一方面,其实推高gas费的人是和你一样想用这条链的人,而不是给你提供服务的人。 我们要纠正一下:不是矿工有问题,而是其他人和你一样想用这条链,而且他们想用这条链的欲望更迫切,经济价值更高,所以他会造成你使用这条链。 链的成本非常高。

总的来说,拥堵问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应该算是用户体验问题。 不讨论layer2的终极技术问题(它的应用本身还需要一段时间),如何才能尽可能的提升用户体验? 首先,用户应该知道他们的交易可以多快地发送到链上。 第二,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有一种手段来帮助用户尽可能的节省Gas费用。

在这两个方向上,社区都提出了一些专门用于交易的工具。 星火矿池最近推出的gasnow其实就是一个gas价格的指标。 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它直接连接到区块生产者的交易内存池。 您可以直接看到交易内存池中前 50、100 甚至 200 笔交易的 gas 价格有多高。 这样你可以更有针对性,因为你可以直接知道gas price有多高,你的交易会被插入队列的哪个位置。 这比原来的 gas 价格指标更准确,实际上改善了用户体验。

另外,社区现在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用户节省gas费。 一种方式是通过聚合操作的合约,将多人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一次操作,操作完成后,将多人的资金纳入一次操作。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出现的流动性矿池,它结合了很多人的操作来节省那部分固定的gas费。

还有一部分大家可能听说过原始交易的中继者的主要交易层,就是让中继者转发用户的交易,提高用户体验。 因为中继者往往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合适的 gas 费用,帮助用户节省这笔 gas 费用,而不会抬高虚高的价格。

Q3:说到以太坊的拥堵,除了二层网络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以太坊2.0。 目前,以太坊孵化了圈内最繁荣的DeFi生态。 不过,它的性能似乎无法承载这么大的生态。 大家都希望在ETH2.0上解决问题,但是ETH2.0却一再拖延。 目前,ETH2.0的主要痛点在哪里? 真正实现ETH2.0需要多长时间?

喵叔:关于以太坊2.0,大家期待和谈论了很久。 按照以太坊最初的里程碑,Mayoston 2.0应该已经上线了。 当然,这中间也有很多障碍。 最后大家发现,实现分片、交叉分片、同构的区块链网络还是挺难的。

以太坊 2.0 目前处于测试网阶段。 我先简单说一下官网会有什么样的进步,又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星火矿池挖以太坊,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以太坊 2.0 的最终目标不是一键升级或一键部署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逐步完成。 最后,将目前依赖POW共识的单链结构改为依赖POS的多链结构,以维护公司安全。

现在以太坊1.0链已经承载了很多资金,有很多合约应用逻辑,也有很多用户,所以整个2.0的升级和迁移过程是非常谨慎的。

所以2.0本身会分为不同的阶段,我们称之为stage 0,stage 1,stage 2。phase 0的主要目标是开启POS的信标链。 现阶段用户只能单向将以太坊转入2.0链。 同时,现阶段2.0上的以太坊是不能提现的,也没有分片。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启动信标链。

信标链启动时,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分片与信标链之间的通信,中间还会有很多其他的技术问题,比如需要将以太坊转为无状态的分片分片,将其他各种信息传递到信标链,甚至可能在这个阶段开放transfor的功能。 中间可能还有1.5,我们跳过1.5,直接说到了第二阶段。

以太坊第二阶段需要做的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现在计划中有64个分片,分片可以互相调用,合约也可以互相调用,转账也可以完成,用户也可以有不同的执行环境。 它看起来极其复杂,听起来好像你不知道它在做什么,那么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它需要建造各种高架桥,建造各种多车道,建造地铁; 它需要在有限的单个时间点添加更多内容。 可以并行发送的交易,可以并行调用的合约,从而达到扩容的效果。

至于以太坊2.0需要多长时间,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时间,但比较乐观的是,目前2.0测试网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比较稳定。 如果测试网运行长达3个月没有任何其他异常,以太坊2.0的第0阶段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个人比较看好以太坊2.0能否解决目前的拥堵状况。 形象地说,现在的以太坊不是高速公路,而是乡间小路。 但2.0的目标是8车道的城际高速,还远远不够。 有64条8车道公路同时通行。 我们不断看到这一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

阿健:以太坊2.0的主要挑战是阶段二的具体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跨分片通信的问题。 跨分片通信意味着,由于每个分片本身都有不同的状态,因此必须确保每个分片上的状态对于另一个分片上的验证者是可验证的。 另外,需要保证各个分片之间是可以通信的。 换句话说,在一个分片中发起的操作可以改变另一个分片中的状态,并且整个改变过程也是可以验证的。 是的,它是流水线式的。

最终,您不能让这个方案破坏可扩展性。 实际上,使用信标链作为中介,意味着你将大量的跨分片信息放在信标链上,甚至让信标链的验证者实际执行这些消息。 但这样做实际上与大块没有区别,因为它完全破坏了可扩展性。 所以我附上一个网址,大家可以简单的看看这个问题的难点在哪里。

ETH2.0如何缓解链上拥塞,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分片通信的具体技术方案。 在这个方案还没有确定的时候,其实很难预测它的实际形状。 但是我个人认为,跨分片通信确实比你在同一个分片中的交易处理要复杂,所以显然不可能和目标合约在同一个分片中的用户有相同的用户体验。 要么你必须支付更多,要么你必须等待更长的时间。 这也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心理预期。

Q4:DeFi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一个概念到实现超过120亿美元的锁定仓位,仅用了3年时间。 就连中心化交易所也感受到了冲击。 那么,DeFi 的发展会不会受到以太坊性能的制约? 在ETH2.0真正上线之前,DeFi行业将如何发展?

Mindao:为什么之前大家没有感觉到以太坊这么拥堵? 我想是因为之前的合约交互方式非常简单,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合约请求,但是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合约请求的复杂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程度。 比如你在YFII上存了一笔钱,它会同时要求下面三四个底层协议的价格,Gas费也会相应叠加。

这个瓶颈会影响 DeFi 的发展,也就是 DeFi 协议本身的可组合性会受到限制。 例如,我们可以将 3-4 种成分组合成鸡尾酒。 现在这款鸡尾酒的配料没那么多了,你做不了那么多,太贵了,或者根本买不起。 那我们只能用2-3种来组合。 这里的可玩性,或者协议的创新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我们在设计机制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评估 Gas 费用。 如果 gas 成本高到大多数人不会使用它,那么这个方向或想法可能会被放弃。 反过来,Gas 市场也在引导着开发者的设计思维。 我不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因为DeFi之所以有这么有趣的东西,是因为它可以自由创造,自由组合,但是你每次创造都要考虑Gas费,我觉得阻碍了DeFi创新的发展。

现在每个人都在等待以太坊 2.0。 不过,即使按照大家的乐观估计,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面世。 分片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但是分片状态下的跨分片通信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个行业里,我们看到很多项目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不是特别看好。

那么回到最现实的问题:以太坊很拥堵怎么办? 如果北京很堵怎么办? 我觉得二层网络还是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也就是不去雄安,而是挖地下城。

如果可以在Layer 2 层面有一个智能合约执行环境,我想很多应用程序都愿意迁移到那里。 只要能形成一个小的集群,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生态。 同时,大家也可以享受到城市内基础设施的优势,而不是完全搬离城市。 所以我觉得二层网络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扩展问题的好方法。

我们看到以太坊2.0的整个基础设施通过分区解决了扩容的问题,可以无限扩容。 与Polkadot的多链扩容看似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其实是一样的。 只不过Polkadot和Cosmos是通过链来解决的,以太坊是通过分片来解决的。 第二层网络是通过三维空间层级展开的。 同样的,我还是在同一个时空,只是我的空间维度多了一点延伸。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情况确实会倒逼各个DeFi项目考虑这个问题。

今年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以前没有DeFi会说:我要扩容试试Layer 2。但是今年,Compond、dydx等项目都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这确实是一个紧迫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部分解决。

潘超:我的观点是以太坊的性能不会是制约DeFi发展的最大问题。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DeFi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借贷场景,一种是交易场景。 虽然借贷和交易本身是一回事,但它们是一种交换。 但是这种互换对于借贷场景来说并不是那么迫切。 很多协议对出借没有时间限制,是一种需求。 对于可持续的产品,时间上没有紧迫的要求。 但是对于交易,尤其是波动性大的资产来说,要想交易波动性大的资产,对这个速度肯定是有很高的要求的。

如果抛开近期的流动性挖矿,我认为对于借贷产品,以太坊的表现不会对其产生太大的影响。 至于交易产品,其实是分场景的。 目前来看这些稳定币互换协议,影响不会特别大,因为你不需要用这个区块链来进行价格发现。 但是对于波动性较大的资产,尤其是DeFi上的那些衍生品,其实以太坊的性能目前并不适合这些产品,尤其是订单簿模型,即使你使用链下撮合目前也没有办法对付on -链式结算。 只要需要高频交易和价格发现,以以太坊目前的表现来看,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Let me give you an example: Take Maker's products as an example. You may know that the main function of Maker is to generate stable currency loans, but in fact it wants to use your digital assets to mortgage to generate DAI. In addition, Maker also has a decentralized exchange. At the same time, Maker is still doing payment, and DAI can be used for transfers. As far as we are concerned, the most urgent need at present is to seek a solution to the second-tier network for payment and transactions, because these need to be confirmed in a timely manner.